圖片取自紐約時報,Nora Krug繪

 

我喜歡從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中找尋與現今生活的共通之處。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看到了150年前美國發生餿水奶」事件的經過,也讓我們了解到支那在洋洋得意於舉辦奧運的背後,其實本質上仍是停留在19世紀的落後國家。文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百餘年前的美國也有像今天台灣政府的支那毒奶「背書團」這樣的人物。當支那正在複製美國百餘年前的錯誤時,台灣人難道也得跟著陪葬?

 

原文:The Swill Is Gone
漢文翻譯:筆者 


2008930

特稿專欄

餿水奶已遠離


Bee Wilson
倫敦特稿


牛奶一向被包裝成純淨且有益健康的食品,用肉眼看來也是安全無虞。然而當媽媽們付出高價在公開的市場中購買時,怎會知道這些牛奶正在毒害自己的小孩呢?在政府有任何作為之前,早已有成千的孩童因此受害。


你以為這是2008年的中國嗎?錯了,這是1858年的紐約市。在目前關於中國嬰兒奶粉含毒,乃至超過53,000名幼兒生病與至少4名死亡的報導之外,我們忽略了這樣的事件在過去有多常發生。

正在中國以及其難以倖免的貿易夥伴間擴散的不幸事件,恐怖地與19世紀時曾在紐約喧騰數十年的「餿水奶」醜聞極為類似。

想要在一座快速發展,但卻缺乏冷藏設施的城市中提供新鮮牛奶絕非易事。新鮮牛奶從紐約州的威徹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與橘郡(Orange County)進入紐約市,然而數量卻是供不應求。在1853年,每天有將近90,000夸脫的牛奶進入紐約市,但這個數字卻在販售交貨時神祕地增加到120,000夸脫。


其中有些原因是紐約的乳品商在牛奶中加水混充,然後加入麵粉以維持濃度,這與今天在加水稀釋的牛奶中加入三聚胺(melamine)這種有毒化學物品以提高蛋白質含量的中國商人如出一轍。而更可惡的卻是「餿水奶」,這是一種骯髒且略帶青色的乳品,取自於被關在城市中酒廠附近擁擠畜舍的牛隻,而這些牛隻吃的是威士忌酒製造過程中殘留的含酒精麥糊。這樣的東西當然也得經過加工,藉由巴黎來的石膏去除青色;澱粉與雞蛋增加濃稠度,再加入糖蜜帶出正牌橘郡牛奶的毛茛(buttercup)色澤。報紙將每年多達8,000名兒童的死亡歸咎於這個穢的液體。


在中國,記者們知悉毒牛奶事件已長達數個月,但卻因為奧運而被要求噤口。可惡的是,距離上一次的中國奶粉醜聞才不過短短四年,當時安徽省的不肖商人以糖及澱粉製造的假奶粉殺害了至少13名嬰兒。在「餿水奶事件中,紐約的乳品商也曾被告知他們的乳品不安全,時間長達數年之久。


早在1842年,一位名為Robert Hartley的禁酒運動鬥士就已經警告紐約市的牛奶可能遭到災難性的染。在整個1850年代中,各家報紙陸續揭露酒廠乳製品的真相,並且要求市政府關閉這些酒廠。有些牛隻因深受含酒精飼料之害而導致牙齒腐爛,甚至連尾巴都脫落了。牠們的乳房往往都是呈現潰爛狀態,但人們仍照常擠乳。


最後,坦曼尼協會Tammany Hall)在1858年派了Alderman Michael Tuomey前去「調」位於西16街一家惡名昭彰的「餿水奶」乳品商。Tuomey與業者坐下來喝了幾杯威士忌後,竟表示這些「餿水奶」對兒童來說與正常牛奶一樣無害,甚至說任何拒絕飲用的人心中都有「偏見」。


再一次地,我們在這之中看見中國的影子。中國政府幫助數家國內最大的乳品商規避檢驗,這也正是為何大恐慌得以從嬰兒奶粉散佈到優格,乃至於整個中國乳品工業以及其出口商品。(例如,英國糖果業者吉百利(Cadbury) 昨天宣佈該公司發現其在中國製造的某些牛奶巧克力被發現還有三聚胺。)這絕對不只是放任主義而已,這是極為蓄意地姑息食品業者明目張膽地進行詐騙。每個人都在搖頭,但對於生病的寶寶來說卻已經太遲。


今天的中國與150年前的紐約之間有如此相似之處並不讓人驚訝。在一個變態的社會性格中發生令人髮指的造假詐騙事件,此乃源自於一個快速成長的資本主義經濟,配合一個無法,或無意願控管食品業者的政府。在如此快速致富的社會中,製造黑心食品有著極大的誘因,尤其當利潤不高的時候更是如此。這樣做不僅馬上就可獲得報酬,而且消費者也難以分辨真偽,尤其是像牛奶這種我們始終信任的東西。


如此的醜聞並非只是運氣差,這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極度失敗的徵兆。我們從溫家寶總理懲處乳品商、開鍘食品管理官員等等的慌亂舉措就可看出他對於根本的食品控管崩盤已是黔驢技窮。


紐約的乳品事件最後獲得控制。政府執行更加嚴格的食品法規、更為嚴謹的政策制定、引進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 ),並於「餿水奶」事件爆發50年後的1906年通過了《食品與藥物法案》(Food and Drug Act)。以上諸多措施耗時數十載,非數月或數年可幾,而中國所面對的食品醜聞罄竹難書,最近爆發的就有毒水餃與水製成的豬油。想要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中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美國的食品業者也不是完美無缺,今年的沙門氏菌恐慌即是一例,但得慶幸的是這已經比過去好上許多。然而中國卻正在重蹈美國百餘年前的覆轍。


註:坦曼尼協會(Tammany Hall)為1790-1960年代間操控紐約市政的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名稱。

Bee Wilson是《食品詐欺的黑暗歷史 - 從毒糖果到假咖啡》一書的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ny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