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雄建設論と市の現勢》都市計劃論文集 (1936)



台灣是帝國的大資源地,帝國南方政策的根據地,國防上的生命線。而高雄市是其南方政策的策源地。
 
- 岡山登喜正


台灣的都市計劃起源於明治28年 (1895) 的《台灣建築臨時規則
》,而就在台灣總督府於昭和11年 (1936) 8月27日公佈台灣都市計劃令》前的6月26日,高雄市役所(市政府)發行了《大高雄建設論と市の現勢》(大高雄建設論與高雄市現況)。

當時的高雄市尹(市長)為曾經擔任北斗郡守的松尾繁治。在官方的號召之下,各路英雄好漢投稿參與這次的都市計劃論文競賽,原本僅侷限在哨船頭鹽埕的高雄市區也將因此成為大日本帝國國境之南最閃耀的一顆新星。

《大高雄建設論と市の現勢》收錄了前三名共六位都市計劃專家的論文作品,範圍涵蓋了基礎建設、公共衛生、國民教育、社會事業、產業經濟、住宅規劃、財政方針等等,其範疇之廣,已遠遠超越吾人對當代都市計劃僅以硬體建設為主的刻板印象。

除了涵蓋範圍極為全面之外,參賽者對於未來高雄的規劃更是到了鉅細靡遺的程度,光是讀著書中的說明就彷彿可以看到那個
    第五任高雄市尹 松尾繁治

未來的先進大都會。
如此詳細的市政計劃令生活在七十多年後的我們也不得不發出讚嘆之聲;以獲得第一名的岡山登喜正為例,他在「公園計畫標準」(公園一詞為日文)中將全市的公園分類為大公園與小公園兩大類,其中大公園又可區分為:

1. 普通公園 - 供遊戲、運動、觀賞、教育之用。
2. 運動公園 - 主要供運動之用。
3. 自然公園 - 主要供欣賞自然風光之用。


小公園則分為供一般老少娛樂之用的鄰近公園以及學童公園,學童公園又可細分為:

1. 少年公園 - 主要供14-15歲以下兒童娛樂之用。
2. 幼年公園 - 主要供11-12歲以下兒童娛樂之用。
3. 幼兒公園 - 主要供學齡前幼兒娛樂之用。


當然,除了各類型公園的目的之外,公園的面積,以及住家與公園之間的距離都經過仔細的計算。

事實上,當時的高雄市雖尚未施行最新的都市計劃令,但由於工商業與交通的蓬勃發展,人口數已從大正13年 (1924) 的42,019人增加到昭和9年 (1934) 底的81,582人,市民人數在短短的十年間有了驚人的成長,而光是市區內就有多達七座小公園。高雄市今天得以坐擁全國最高的綠地比率,每逢假日市區內到處可見市民悠閒散步於各大小公園,實乃奠基於日人當初的長遠規劃。

除了寬闊的公園綠地,今天許多外地人來到高雄也往往對市區內寬敞筆直的大馬路羨慕不已。
                                                                 一等入選者 岡山登喜正


高雄身為大日本帝國南進的中繼港與國際貿易的重要門戶,從一開始就被定位成國際級的大都會來開發。岡山登喜正在談到「理想的道路幅員」時即以當時已被日本人建設為國際大城的大連為典範,他認為理想的都市道路應有以下幾種等級:

1. 大廣路    - 44米以上
2. 一等道路 - 36米、29米、22米
3. 二等道路 - 18米、15米、11米


有了寬敞的道路還不夠,為了展現出大都會的恢弘氣魄,大型廣場是絕對需要的。他提到,「在歐美的先進都市中,市區內必定有廣場的設置,在大連市內也有六大廣場。」今天高雄市區內的各大圓環,其中之一已成為了美麗壯觀的美麗島站,巧的是,該車站入口的設計亦出自日本人之手。


效法歐美先進都市設置大廣場

高雄市區
日治時期的高雄市區(今哈瑪星一帶),歐式與日式建築林立

1930年代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而今天的高雄也正在面對因美國而起的經濟危機,從
《大高雄建設論と市の現勢》中所看到的那個蓄勢待發的高雄,難免令人唏噓。中國的《論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主政者的視野到哪,國民的素質就到哪,而國家的發展也就跟著到哪。將近百年前由日本人所奠定的基礎,庇佑了高雄往後的發展,也讓往後世世代代生長於此的高雄人得以安身立命。

儘管戰後在中國人統治下的高雄無法如願成為那個國際級的大都會,甚至退步了幾十年,但近年來高雄的蛻變彷彿讓我們又重新見到那個曾經前程似錦的老高雄。2009年,一個嶄新的高雄將以得自上個世紀的先天優勢,加上全新的硬體建設來迎接世界運動會的到來。雖然高雄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能在百餘年來的此刻感受此等驕傲的高雄人,應該也算是幸福的一代吧!

壽海水浴場
日治時期的壽海水浴場(今西子灣海水浴場)


註:日治時期大連市六大廣場為:長者廣場、花園廣場、大正廣場、黃金廣場、三春廣場、回春廣場。

資料來源

國立台中圖書館

延伸閱讀
發現老高雄 - 高雄市街發展淺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ny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