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古道虎字碑」- 石川欽一郎 繪
1908年(明治41年),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台灣歷史上的第一次空間革命註1就此誕生。除了工商發展迅速起飛、新興城市因車站而繁榮之外,民間的觀光活動也因此活絡了起來。根據永井柳太郎的《拓殖史》(1934年,昭和9年)記載,當時基隆與高雄間早晚各有一班來回急行列車行駛於縱貫線,而基隆與蘇澳間的宜蘭線,以及花蓮與台東間的台東線,每天也有數回的班次營運。
到過日本旅遊的人一定對其「紀念章文化」留下深刻印象,而這種觀光行銷的特殊方式也因為日本人五十年的治理而成為台灣觀光文化中的一環。台灣各主要車站的旅行紀念章最早出現於1932年(昭和7年),此後造型圖案不斷改變,數量更涵蓋了全台五十多個車站。1937年(昭和12年)出版的《台灣時報》七月號與八月號刊載了自1932年以來,各車站的旅行紀念章共四十六款。每一個紀念章都以簡單的圖像表現出當地的名勝與特產,藉此為當地的觀光宣傳,相當值得旅人收藏留念。
今回介紹的是1932年(昭和7年)間的十一款紀念章,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著找找看自己的故鄉是否名列其中,而在這些紀念章中出現的名勝特產是否依然為在地意象的代表?站名:貢寮站
代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登陸紀念碑與鼻頭角燈塔
站名:淡水站
代表:淡水球場與觀音山美景
站名:北投站
代表:樟樹嫩葉下的溫泉與雲霧間的幢幢小屋
站名:圓山站
代表:台灣神社、明治橋與基隆河上形形色色的帆船。
站名:桃園站
代表:遠眺大溪與角板山
站名:潮州站
代表:轉車可到四重溪溫泉與鵝鑾鼻燈塔
站名:玉里站
代表:八通關古道起點與名列縱谷三大溫泉註2的安通溫泉
站名:花蓮站
代表:充滿櫻花、紅楓的太魯閣峽谷,遠處有深水溫泉(今文山溫泉)與佐久間神社(今文天祥公園),清秀美麗的太魯閣少女走過鐵線吊橋。
站名:蘇澳站
代表:南方澳漁港的旗魚,東海巴士行駛在蜿蜒的羊腸山道。
站名:礁溪站
代表:一邊泡湯,一邊賞花。在溫泉鄉賞楓,遠眺龜山島。
下回
《台灣鐵道車站紀念章列傳(六之二)- 1933年》
註1:台灣的第二次空間革命為1978年通車的中山高速公路,第三次為2007年通車的台灣高速鐵路。
註2:花蓮的縱谷區三大溫泉為安通溫泉、瑞穗溫泉、紅葉溫泉。
資料來源
國立台中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