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旅館標誌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上回:《不朽經典,經典不朽 - 臺灣鐵道ホテル(上)》
臺灣鐵道ホテル(臺灣鐵道旅館)除了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家西式大飯店,也是台灣建築史上的無價瑰寶,其優雅的身影與奢華的服務更是台灣向世界宣告自己終於「脫亞入歐」,正式邁入「文明開化」新時代的最佳誓詞。
ホテル經營の鬼才
旅館業是「人」的行業,除了需要絡繹不絕的人潮上門,更需要專業的旅館管理人才。光是擁有絕佳地點、美麗建築與高級設備,鐵道旅館還需要一個足以與其硬體設施匹配的頂尖專業經理人。
1895年(明治28年),台灣被納入大日本帝國版圖。也就在這一年,一個來自東京,甫畢業自慶應義塾的年輕人懷抱著理想前往澳洲鑽研旅館經營管理。26年後,他成為臺灣鐵道旅館的支配人(總經理)。
福島篤,這個被稱為「旅館經營鬼才」的總經理,從墨爾本商業學校畢業後便開始了他旅館人(hotelier)的生涯。福島篤來台之前,先後服務於墨爾本、橫濱、京都、朝鮮等地的一流旅館。1921年(大正10年),福島篤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展開他與鐵道旅館長達15年的合作關係。
介紹福島篤的文章
出自《躍進臺灣大觀續篇》
1936年(昭和11年),福島篤卸下鐵道旅館總經理的職務。在40年的旅館生涯中,他將習自澳洲的經營手法發揮到淋漓盡致,堪稱當時旅館界不可多得的奇才。
鐵道旅館廣告,左下角可見經營者為福島篤。
出自《臺灣風景》
資料來源 / 中研院台史所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鐵道旅館擁有當時罕見且最高級的西餐廳,最右側為電話號碼。
出自《臺北市商工人名錄》
資料來源 / 中研院台史所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政商名流,冠蓋雲集
能擁有「鐵道旅館經驗」的人非富即貴。當時除了台灣島內的富貴人家把在鐵道旅館消費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舉凡皇親國戚、政府高官,甚至連文人雅士都對鐵道旅館情有獨鍾。
1914年(大正3年),明治維新功臣與民權運動家板垣退助來台並下榻鐵道旅館,為的是與「霧峰林家」的林獻堂共同創立「臺灣同化會」,並於鐵道旅館發表精彩演說。
1919年(大正8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於鐵道旅館召開創立大會,選出高木友枝擔任社長。
1920年(大正9年),久邇宮邦彥王訪台下榻鐵道旅館。
1927年(昭和2年),石川欽一郎、李石樵、藍蔭鼎等人於鐵道旅館成立「臺灣水彩畫會」。
1936年(昭和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的中國小說家郁達夫訪台下榻鐵道旅館,並於旅館內發表演講。
臺灣水彩畫會成立大會
出自《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
久邇宮邦彥王參加天長節慶祝晚會的隨行人員位置圖
資源整合,靈活行銷
鐵道旅館的主管單位為總督府鐵道部,在那個鐵道旅行獨霸的時代,鐵道旅館也因此成為鐵道部在行銷台灣觀光時不可或缺的賣點之一。下面這張鐵道部的宣傳海報中就可見到鐵道旅館的介紹。
鐵道部觀光宣傳海報(點圖可放大)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除了身為台灣觀光的一大賣點,鐵道旅館本身也善加利用鐵道部的資源推出各項優惠措施,並藉此培養顧客忠誠度。下圖為鐵道旅館發送給房客的招待券,顧客拿著這張小小的卡片就可享有免費乘車(火車)優待,另外還各種折扣的割引券(折價券)。好康的不只這些,這張招待券還可參加抽獎呢!
招待券正面
影像提供 / lcm
招待券背面
影像提供 / lcm
1929年,鐵道旅館外的西方觀光客與人力車伕。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繁華落盡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局急轉直下,美軍對台灣的空襲也愈加頻繁。1945年(昭和20年)5月31日,從上午10點開始,美軍對台北市區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轟炸,造成台北城內眾多建築損毀;包括總督府、總督府圖書館、台灣銀行、台北帝大附屬醫院等等的官署廳舍,更有3,000多人不幸喪生,數萬人輕重傷。這次的轟炸行動史稱「台北大空襲」,是台灣史上遭受到最大的空襲攻擊。
台北大空襲的城內彈著略圖,白色箭頭所指為鐵道旅館。
在這次的空襲中,位於台北城內的鐵道旅館也難以倖免。鐵道旅館因為優異的地理位置而註定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卻也因為這賜與她絕代風華的黃金地段而成為美軍無情轟炸下的祭品。歷史的吊詭,總是出乎我們意料地出現。
國民黨來台後,鐵道旅館由臺灣旅行社接管,並改名為「臺灣鐵路飯店」,旅館內的用品則被陳儀的警備總部大量借用,項目應有盡有。從最小的銀製刀叉到最大的先進冷凍庫,這些都是國民黨乞丐兵眼中的珍稀寶物。
國民黨接管鐵道旅館時的服務人員名冊
日方開立的現金交接證明
終戰後,鐵道旅館雖曾被小規模地修復並繼續營業,但過去那個如優雅貴婦般的鐵道旅館早已不復見。1963年,新光人壽在館前路成立,而新光站前大樓則於1993年12月完工。
現在的人們大多知道那個地段是蟬聯多年的「地王」,卻少有人知道曾經有個「飯店之王」在那矗立過37個年頭。我一直認為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認識是片段的,而片段的長短與範圍則是得遵從國民黨制定的標準。一個對自己土地只有片段認識(甚至是經過加工變造的片段)的民族是難以打從心底以自己的土地為榮的,更別說那些對台灣連認識都不屑的移民過客。
台灣人對自己的了解太少,卻一股腦地以了解別人為榮。當我們無法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時,這個世界要如何認識我們?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到處抱怨自己如同亞細亞孤兒般的悲慘遭遇?歷史形塑文化,文化滋養人心;人心獲得滋養,則優秀民族的誕生指日可待。台灣人想要世界尊敬我們,請先好好地照照歷史這面鏡子,重新(心)認識自己吧!
北三線道路(今忠孝西路),可見左側的鐵道旅館。
資料來源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中研院台史所
參考文獻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by 陳柔縉